N晚报记者 邓雪珂 摄影 叶银芬
“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这是茅盾先生在散文《可爱的故乡》中倾泻而出的思念。
缱绻柔情,岁月更替,茅盾笔下“可爱的故乡”,也不再只是一个深藏江南风韵的古镇。迎来送往间,热闹不曾远离,继乌镇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之后,这里又迎来一场文学盛会——“茅盾文学周”。随着活动的持续深入,昨晚,备受瞩目的“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也在乌镇启幕。
茅奖盛典再回乌镇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茅盾笔下的乌镇,是一个诗意且淡雅的江南小镇。
眼下,古朴的青石板路上群贤毕至,老少咸集,千年足音被由远而近叩响,蜿蜒的小河中,乌篷船轻快地滑过平静的水面,泛起片片涟漪,众人的心神也被一场场和茅盾先生有关的文学活动所牵引。
作为“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及本次“茅盾文学周”系列活动的主场,乌镇自带光芒。这几天,穿梭其间,你可以在“伯鸿阅读”的场子偶遇名家,在各种声音亭开启一段朗诵,也能在大街小巷跟随作家采风……细细想来,其实在小桥流水的江南,在茅盾先生的故乡,能够与一群志同道合者畅谈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浪漫。
而这份浪漫里,还掺杂着丝丝惊喜与甜蜜。
这是时隔10多年后,茅奖的重新“回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决定打造“中国文学盛典”之后举办的第一场“茅盾文学奖之夜”。除了颁奖这个核心环节,文学论坛、作家签售、项目签约、“文学嘉年华”表演等各色活动同步上演,一批作家还走进学校、企业、乡间,呈现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
在前两天的“茅盾文学周”启幕现场,“致敬”就作为其中一大关键词,以文学之光烛照时代精神。致敬茅盾,更是向茅盾有关的集体群像致敬。“爷爷茅盾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他是喝着东市河的水长大的,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以至于在他后来的作品如《林家铺子》《春蚕》等小说中,都有对故乡风土人情的再现,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他心里扎下了深根。”现场,茅盾长孙沈韦宁讲起了爷爷的故事,他说,茅盾文学奖的设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爷爷文学生命的延续,且千载常新,绵延不绝。
经过42年时光流转,于1981年设立的茅盾文学奖已产生53部获奖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如同史书,讲述着时代的故事,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浩瀚星河中,闪烁着独特光芒。
阔步前行里,文学的圣火仍在传递,也在酝酿着更多可能。桐乡与爱奇艺、快手、喜马拉雅三家“互联网+文化”平台签署合作协议,建立文学、影视合作关系,有效形成文学影视改编、IP打造、影视拍摄、制作发行、线上宣发一体化产业链,推动文化影视产业在桐乡加速发展。
以文学之光烛照时代精神
茅盾文学奖,名家辈出。
在这为期一周的茅奖时间里,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凭借《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刘震云,获第四届“茅盾新人奖”的马伯庸,同届获得“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的蔡骏,以及今年刚出炉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等一批文学名家及获奖作家齐聚乌镇。
在踏上乌镇水乡的文学之路时,东西感慨:“从文学意义上讲,浙江不仅是浙江作家的故乡,也是部分中国作家的精神故乡。”如其所言,茅盾、鲁迅、徐志摩、郁达夫、夏衍等作家,都曾形成席卷全国的文学“浙江潮”。
文学到底是什么?茅盾先生曾提出“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绝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并指出这便是“文学家的责任”。
40多年来,作为当代中国文学领域的巅峰之作,53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云集其身后的其他优秀长篇小说,折射出的正是文学家扛起的责任。
“文化连接心灵,历史丰富事件。当我开始写作时,我才慢慢认识到,写什么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作为此次茅奖获得者之一,孙甘露在《千里江山图》中,以党史中的真实历史事件为基础,建构起他的文学世界。
同为茅奖获得者,杨志军在创作《雪山大地》时,希望通过近代青藏高原的变迁史,展示几代人越走越高远的历史脉络和越来越进步的生活内容。在他看来,自己还挖掘得远远不够,而不够的地方“却闪烁着更有魅惑的光亮。这正是我继续攀登的目标”。
刘亮程以一场场梦,走入人类历史的童年,他的《本巴》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另辟天地,探寻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诗性智慧;东西将一起刑侦案件与一场家庭婚姻双线交叠,既呈现了现实的复杂性,又描写了心灵的浩瀚;乔叶的《宝水》截取了一个村庄的“切片”,讲述一个村庄从传统型乡村到文旅特色型乡村的转型故事……一部部作品,不仅用深情的文字讲述着“中国故事”,也清晰而深刻地呼应着时代发展的浪潮。
“在茅盾文学奖的激励下,优秀作家、优秀作品不断涌现,长篇文学创作空前繁荣。这就是爷爷当年设奖的初衷,也是奖项设立以来结下的丰硕成果。”沈韦宁表示。
全民参与的文学盛宴
乌镇的江南水乡粘住的不仅是茅盾的思念,还有往来的游人与众多文学爱好者。
“茅盾有戏”系列活动,对文学作品进行立体、生动的再演绎,助力文学走入生活、融入日常;“文学嘉年华”围绕中外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开展表演;“文学经典人物cosplay”邀请艺术院校师生cos茅盾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看《骆驼祥子》与《茶馆》同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无不透露出,这场文学盛典不仅属于文学界,更属于广大读者及文学爱好者。
作为今年“茅盾文学周”的特色活动之一,环境朗读活动在日月广场和木心美术馆外水平台举行,将墙、屋檐、树、水、摇橹船等极具特色的古镇环境作为舞台背景,12部茅盾经典获奖文学作品所改编的短剧轮番上演。精彩的演出,吸引了不少文学爱好者及游客的目光。“我提前几天在网上预约,特地过来看这场演出。”桐乡市民吴佳说,“我挺喜欢这样的氛围,希望文学阅读活动可以一直办下去。”
与此同时,“茅盾文学周”推出三大文学单元——“昭明书会·文学产业化”“伯鸿阅读·文学市场开拓”“茅盾有戏·文学作品转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与文学爱好者齐聚论坛,深入剖析文学在信息化时代下的现实境遇,拓展文学之于青年人创作的新思路、新空间。
其中,“作家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青年作家怎么看待‘内卷和躺平’”等话题更是引发年轻人的热议。马伯庸将自己称为“得益于互联网发展的一代作家”,他的不少作品被改编搬上荧屏后,给他带来了名声。尤其是《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剧的热播,让“马伯庸”成为超级IP。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马伯庸坦言,“人工智能可以每天写上百本书,但缺乏核心的、有血有肉的东西,好比大家如今更喜欢走心的手工品一样。作家要提高自己在阅读市场的优先检索权,提升自己在读者心目中的辨识度,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找到容身之处。”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正如茅盾先生在设立文学奖时说:“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茅奖的火热和这场全民参与的文学盛宴再次表明,经典文学依然是大时代中的“精神灯火”。而这份心愿,也在不断激励创作者勇攀文学高峰,我们期待有更多作家、更多作品、更多经典在这片美丽的土地“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