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嘉兴教育周刊

“活力课堂”背后: 特教老师的进阶手册

如何为特殊教育学生打开心灵之窗?教研赋能给出答案

  N晚报记者 王国伟 图片由嘉兴教育学院和受访对象提供

  近日,我市举行2025年上半年“嘉禾·活力课堂”暨特殊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学展示、名优教师课堂比武、案例赏析……研讨活动形式丰富,为我市特教教师提供了一次学习交流和成长的机会。

  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市目前拥有特殊教育学校7所,在校学生1129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287人。如何打造一支综合素养高的特教教师队伍,为特殊教育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

  在“活力课堂”特教名师带新人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嘉兴教育学院特殊教育教研员、各县(市、区)特殊教育教研员、市特殊教育名优教师和全市各特殊教育学校骨干教师、海盐县融合教育资源教师共100余人参加活动。

  嘉兴市特殊教育教研员鄢丽芳告诉记者,“嘉禾·活力课堂”是嘉兴市名优教师展示交流的平台,为了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锤炼嘉禾名师以及学科教学带头人,促进特殊教育教学新苗的发掘,本次活动除了设置教学展示、名优教师课堂比武、案例赏析等环节,还在分享和展示人选上下了功夫。

  “这是一次教学研讨和师资培训相结合的活动。”鄢丽芳介绍,进行分享的既有特教领域新教师,也有嘉兴市特殊教育名优教师,同时,进行展示的两个案例是去年嘉兴市培智学校课堂教学评比的获奖课例,“把获奖成果‘搬’到活动现场,可以进一步提升理论和实践基础。”

  海盐县育才学校的沈婷佳老师从事特教工作3年多,是一名“新兵”。“我这次收获了一个关键词‘部分参与’。”沈婷佳说,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思考如何从孩子们的实际能力出发,让他们真正参与课堂而非随班就座。

  记者注意到,在案例赏析环节,两位市、县学科教学带头人与分享案例的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并对案例进行了优化打磨。

  嘉兴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嘉兴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陶丽娇从事特教工作13年,她在课堂比武环节带来了运动康复课《环保小卫士——综合康复训练》,“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通过观摩跨学科教学实践,可以强化自己在教学中跨学科教学的意识。”

  嘉兴市学科教学带头人、桐乡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沈亚香在课堂比武环节执教《送你一朵小红花》一课。“我特别喜欢参加这样的研讨活动,我自己也是从一名普通特教教师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沈亚香坦言,通过名师现场讲授,可以在青年教师心中点燃火花,激励他们协同前进、共同成长。

  跨学科学习成培智教育必经路

  为何选择“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鄢丽芳告诉记者,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了“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推进综合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实施课程统整、推进以主题教学为主的综合性学习,是培智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特殊学校的孩子,在面对真实生活问题与情境时,是需要运用多种知识、技能、方法去解决的,所以培智学校学生无论是在语文、数学、社会和劳动等学科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还是在生活自理、感觉运动、社会交往等技能领域的发展,都应通过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进行整合开展教学。”鄢丽芳说,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对于特教教师来说是教学观念的改变。特教教师只有变革学教方式,课堂才能焕发活力,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成长的机会。

  在现场,老师们是如何展示跨学科教学的?

  沈婷佳带来了教学展示《园艺师的“春日计划”》。“此次展示的主要学科是生活数学。在教学中,我结合了劳动技能、康复训练和绘画手工。”沈婷佳说,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劳动与数学的结合,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

  海盐县育才学校的沈妙敏老师带来了案例分享《三阶驱动:跨学科视域下“年、月、日”的教学实践》。

  沈妙敏表示,三阶驱动对应了《生日聚会我策划》这一跨学科综合指导课的三个设计:聚焦“年、月、日”知识探索的主题设计与问题驱动、适应不同能力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与课堂支持、兼顾过程和成果可视化的评价设计与课堂实施,以生活数学为主学科,融合生活语文、康复训练、绘画手工等学科内容,依据学生“特殊需要”进行“特别设计”,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在整合知识中提升生活技能。

  嘉善县培智学校的张国英老师也进行了分享。她以“三跨”理念为核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校运动会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多维支架,完成“找要素—圈信息—填任务单”三大任务,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理解课文。

  张国英阐述道,“三跨”理念是指跨学科整合、跨能力培养、跨需求适配,“以生活语文为基础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引导特殊学生在生活语文实践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帮助特殊学生提升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除了分享案例,张国英老师还分享了自己眼中的特教事业。在她看来,教育对象特殊、教学内容特殊、教学方法特殊、教学评价特殊,是特教的“特”,本质就是对每个特殊生命的独特价值的关怀与尊重。因此,想要做好特教工作,需要从学生生活入手进行个性化教学,通过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在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中收获成长。

  作为嘉兴市学科教学带头人,沈亚香建议青年教师在“环境、处境、心境”的支持下快速成长。所谓环境,是指外部提供的各种学习提升机会;处境是指身边的前辈和名优教师的引领;心境是指教师自己在主观上想要成长和进步。同为市学科教学带头人的陶丽娇则给青年教师提出了“在一线中成长,在一线中收获”的建议,建议青年教师多实践、多请教、多探索。

  为特教普惠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研训部门的指导和帮助。近年来,嘉兴教育学院以师资培养为主抓手开展特殊教育研训工作,从聚焦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的“研”到关注特殊教育全方位发展的“修”。

  2024年3月,嘉兴教育学院在桐乡市特殊教育学校举行“嘉禾·活力课堂”暨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围绕“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综合学习”,4位市特殊教育名优教师进行执教与点评,全市特殊教育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研讨,共同探讨跨学科学习课堂样态。

  这是我市特殊教育研训工作促进特殊教育名优教师卓越成长的具体体现,也是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研训的一个缩影。

  不仅如此,我市特殊教育研训工作还依托90学分培训项目,提升特殊教育青年教师专业素养;以融合教育教学协作组下校服务为活动载体,赋能融合教育资源教师成长;抓实常规工作,整体提升特殊教育师资综合素养。

  在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研训赋能下,我市特殊教育研训工作硕果累累:建设起专业化培训与竞赛体系,不断深入融合教育实践与研讨,不断探索与推广跨学科综合学习模式。

  “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学校教学、教师成长、学生发展、教育管理决策。”鄢丽芳表示,今年我市特教教研将努力为区域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提供专业支撑。在具体方向上:关注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持续开展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研究,强化协同育人意识,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关注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持续推进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与学教方式的变革,提升特殊教育办学质量;关注特殊教育重点难点,积极探索科学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方式,深入研究特殊教育幼小衔接课程与教学,促进学生健康适宜发展。

2025-03-30 如何为特殊教育学生打开心灵之窗?教研赋能给出答案 5 5 南湖晚报 content_242305.html 1 3 “活力课堂”背后: 特教老师的进阶手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