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湖闲谈
N梅晓民
古代文人都有着一个田园梦想,购几亩良田、筑数间茅屋,忙时耕田、闲时读书,既可养家糊口,又可修身养性。这种半耕半读的田园生活,就连饱经风霜的朱彝尊也不例外。康熙十年(1671),朱彝尊看到画家戴苍为清初著名散文家魏禧画的《看竹图》后深有感触,便请他也为自己画一幅《归耕图》。
戴苍字葭湄,清初著名画家。朱彝尊在《看竹图记》中说,“宁都魏叔子(魏禧字)与予定交江都,时在辛亥。明年,予将返秀水,钱塘戴苍为画《烟雨归耕图》。”明年即康熙十一年(1672),当戴苍将绘成的《烟雨归耕图》交付给朱彝尊时,竹垞先生既感到惊喜,又感到自己至今仍功不成名不就,很难有归耕之想,便在图上填了一首《百字令·自题画像》词,“菰芦深处,叹斯人枯槁、岂非穷士。剩有虚名身后策,小技文章而已。四十无闻,一丘欲卧,漂泊今如此。田园何在,白头乱发垂耳。 空自南走羊城,西穷雁塞,更东浮淄水。一剌怀中磨灭尽,回首风尘燕市。草屩捞虾,短衣射虎,足了平生事。滔滔天下,不知知己谁是。”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是,在菰草芦苇蔓生的地方,茕茕孑立着一位穷困潦倒、萎靡不振的读书人。他虽已到不惑之年,却仍四处奔波,漂泊无依,陪伴自己的只有徒有虚名、雕虫小技般的文章。好想回到家乡梅里,过着穿草鞋捞小虾、着短衣打野兽的安逸生活。可是茫茫人海,有谁能成为我的知己呢?从内容而言,朱彝尊在词中回首自己四十年岁月的同时,伤感和迷惘地表达了自己归隐田园的一种生活向往心态,正所谓“一生心事此图间”(钱澄之《题锡鬯荷锄小影》),读来让人动容。
戴苍的《烟雨归耕图》和朱彝尊的这首词道出了普天下读书人的心声,也成了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和笔墨盛事。据梅里文人李富孙《鹤征录》记载,乾隆进士、海盐人朱笠亭曾对他说,听说海内有三图,竹垞先生的《烟雨归耕图》为第一图。另外两幅分别是嘉兴李良年的《灌园图》及宜兴陈维崧的《填词图》。就内容而言,戴苍绘的《烟雨归耕图》属抒情写志,文点绘的《武曾灌园图》表达伦理亲谊,释大汕绘的《迦陵先生填词图》则激发不俗之思。以此可见,《烟雨归耕图》在文人群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可惜的是,《烟雨归耕图》的流传经历已很难考证,据有关文献记载,乾嘉时期的嘉兴人钱楷曾收藏过,后来即下落不明。
嘉庆二年(1797),扬州画家罗聘在辞京南归之时,应内阁学士翁方纲之嘱,临摹了一幅戴苍的竹垞先生《烟雨归耕图》,可见当年此画的真迹尚在,但不知是谁收藏着。罗聘这幅摹作既是了解原作的重要参照,也是清代文人画家诗画交游的珍贵记录,此画后来被山东博物馆收藏。
嘉庆十四年(1809),浙江石门(今桐乡)人顾修编《读画斋偶辑》,其中收录了包括《烟雨归耕图》等的十一幅人物摹刻画像。在这幅由桐乡方薰临摹的《烟雨归耕图》里面,附有朱彝尊的《自赞》,“馌有妇子,居有环堵。含尔征衣,蓑笠是荷。为力虽微,其志则坚。粒食既足,不期逢年。咄哉!斯人谁为徒者,人或知尔百世之下?”馌妇是指送饭到田头的妇女;环堵指贫穷人家简陋的居室,围聚如墙,形容非常拥挤。另外还附有上文所提到的《百字令》词及李良年、陈晋明、钱澄、周筼、纪映钟、高兆、行筏等人所题的诗词。李良年、周筼和行筏均为梅里人,与朱彝尊相交甚密。李良年曾举试“博学鸿儒”科,可惜“未售”;周筼字青士,是布衣诗人;行筏号悬崖,为古南寺牧云禅师弟子。李良年题的《百字令》中有“子定归兴,吾将作伴”句。周筼的题诗是:“笔耕砚税,时既获之。披蓑负耒,抑又何。古人食力,载耘载籽。子真谷口,庶其企而。”行筏的题诗是:“读尽万卷诗书,好是一字不识。披蓑戴笠烟村,蹑屩荷鉏未息。不入有萃之野,便向南阳之宅。借问此是阿谁?槜李城南朱十。”
据王国维《阅古漫录》叙述,朱彝尊弟子顾仲清曾临摹过戴苍的竹垞先生《烟雨归耕图》,“余见有竹垞弟子顾仲清重摹本,今备录之。嘉庆中,此图归嘉兴李金澜明经,张叔末解元为题三绝句纪其事云,‘先生心思汉阴机,妙画通灵竟已飞。(原注:戴葭湄画本已为宦游者购去)犹有虎头老弟子,鞭黄墓出旧蓑衣。’(原注:顾仲清,字咸三,号中村,为竹垞太史入室弟子,少颖悟,工诗,书画篆刻靡不精究。人呼为‘顾蝴蝶’云)此图归李金澜后,同时名人题诗词者亦多。”道光八年(1828),梅里诗人、学者李遇孙(号金澜)嘱石门画家沈振名(字藕船)按家藏的顾仲清摹本再摹写一幅《烟雨归耕图》,并将竹垞先生《自赞》及周筼题诗勒于两边。其题识为:“康熙壬子,先生嘱戴葭湄写《烟雨归耕》小像,时年四十有四。原图已流落他所,先生弟子顾中村有摹本,并录各家题咏旧藏余家。因嘱沈君藕船摹像于秘阁,以志仰企。筜谷先生赞及先生自赞并勒焉。李遇孙谨识。”另有沈振名落款:“道光戊子四月既望,石门后学沈振名摹。”这幅摹作现藏嘉兴博物馆,可惜的是,这幅画像已经模糊不清。
道光二十八年(1848)二月,江苏江阴画家吴儁为山西平定诗人张穆摹写了一幅《烟雨归耕图》,并依竹垞原韵填了一首《百字令·自题烟雨归耕图》:“客游倦也,问几人信我,山林畸士。辛苦平生馀底物,数卷残书而已。垅上春腴,图中秋老,活计无逾此。山堂在眼,行幐打叠归耳。 一笑竹垞当年,长杨奏赋,负吾师田水。开国风流难在睹,何事行歌燕市。猎聚田芜,靖阳亭古,耕作吾家事。绿蓑青笠,渊明应说今是。”这幅摹品现藏山西博物院。
不久,张穆好友、东洲居士何绍基看到这幅《烟雨归耕图》后,也亲手仿制了一幅《烟雨归耕图》,同样自题词于图上,“云山好也,止伐薪行汲,尽消穷士。陶令抗怀千载上,但道桑麻而已。马踏长街,蝇钻故纸,叵耐常如此。他年与子,效沮溺耦耕耳。 岂料一夕成图,先余秉来,乍苍茫云水。十柏森森君老屋,掩映竹庄牛市。物外烟霞,山中日月,果有无穷事。石洲张四,图中形貌才是。”上述两幅《烟雨归耕图》摹的是哪位画家的作品,现已无人知晓。
以上七幅竹垞先生《烟雨归耕图》,成画的跨度长达一百七十多年,除了戴苍原作及罗聘、沈振名和吴儁的摹像中规中矩外,《读画斋偶辑》里方薰的摹像则活脱脱是一位老农形象。而画幅外的大量题咏不但见证了朱彝尊交游的广度和幅度,更将画像带向一个公众的话语空间,成为清代文人雅士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