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艺林
N何志荣
一位普通的诸生,一次偶然的机缘,花了一番苦功,搜补了一部名著,他就是唐贻谷。
唐贻谷(1821-1900),出生于新丰镇汉塘街第369-373门牌处,时称帆影楼,是唐子玉六世孙,唐允恭第三子,唐翰题的三弟。他少入嘉兴县学,后为国子生。
咸丰庚申年(1860),太平军进入新丰。由于战火,镇上大户尽数被毁,唐氏全家弟兄六人皆避难到母亲娘家里仁乡东周里,也称东洲里(今新丰镇竹林村),寄住在母家依竹堂内。其时贻谷的长兄翰题与二兄履正已外出为官,供养慈母的责任由贻谷担当。所以他没有外出谋职,夫妻俩在家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就在1860年的秋天,有位叫沈果的老汉,本是竹林庙人,近年在嘉兴城内为钱氏打工,他从嘉兴城内挑来一担柴爿到贻谷家换取米粮。贻谷发现木柴中杂有大量书版,得八百余块,再细细一看,都是钱陈群的诗文作品。贻谷立刻想到外公沈铭彝(号竹岑,官候选训导,是位饱学之士)经常念叨的要珍爱乡邦文献的教导,真是欣喜万分。匆匆查阅一下,知存者已得原集的十之八九。于是他与老汉约定,请把剩下的也拿来。到过年时沈老汉如约再次拿来剩余雕版,又得二百五十五块,总共搜集到一千一百零八块,点其散佚者,仅二十二块。贻谷得此宝贝重金酬谢了老人,还备酒菜款待了他。
钱陈群何许人也?钱陈群(1686-1774),字主敬,号香斋,故居在嘉兴南门莲花桥畔。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后改庶吉士,授编修。雍正时任侍读学士,乾隆初擢右通政使,后迁内阁学士,官刑部侍郎、充经筵讲官、会试副总裁,两典江西试。乾隆十七年(1752)称病辞职回归故里。在归里前后,他先后辑成《香树斋诗集》《香树斋诗续集》和《香树斋文集》。当时乾隆皇帝多次南巡经过嘉兴,总要会见钱陈群,一同在烟雨楼联句作诗。由于深得乾隆帝的宠信,已经退休的钱陈群仍屡次获得升迁,加尚书衔,进太子太傅,被称为“江浙大老”。晚年他将已刻刊的诗文集择其精要者合辑成《香树斋诗文集》。后因时局动荡,战乱祸及,雕版散佚。这回幸亏唐贻谷慧眼识珠,及时抢救,把《香树斋诗文集》保存了下来。
唐贻谷得到这些雕版后,先将诗文分开,经细心研读,对每块雕版的文字尾首连接起来,再找已刊的有关原著进行对照甄别,校阅后分卷装箱。他还唯恐有误,过了癸亥(1863)三月,带上妻儿渡过长江,到淮安的兄长唐翰题处,将自己初步整理过的诗文稿悉数交给哥哥审阅,并告知获得此集的全过程。唐翰题当场嘉勉了弟弟“能使乡先哲遗著散而复聚”之功。
1864年,太平军退出嘉兴,唐贻谷辞别兄长回家,遵兄之嘱,将全集重新分装四个箱子,放置在庋架上。此后,唐贻谷四处想方设法,寻找缺失的二十二块雕版,翰题也奔走风尘,每思补刊阙佚,但由于公务繁忙,未能如愿。直至同治八年(1869),翰题辞去了淮安同知之职,退居在太湖东山公廨抱山楼赋闲时,才唤弟弟一起再仔细地增补和整理了钱陈群的《香树斋诗文集》,订正差错,考证始末,正如训诂学家吴曾祺所云,“一一为疏别其异同,而比附其得失。”翰题还为此书撰写了《跋》,在同治九年(1870)付之剞劂,最后将刻成的雕版慷慨地送给了钱陈群的孙子,使钱氏这一重要文献得以流传后世。钱陈群《香树斋诗文集》的失而复得,唐贻谷与唐翰题弟兄俩功莫大矣!